金融练金术 部分

金融练金术
第一部分 理论
第一章 反身性理论
反均衡
经济理论致力于研究均衡点.均衡概念是非常有用的,它容许我们将注
意力集中于最终的结果而不必考虑形成这一结果的过程.但同时这也是一个
很迷惑人的概念,颇有经验主义的气味.既然经过调整过程可以实现均衡,
则该均衡点必定是以某种形式可观察到的.真实情况却并非如此,现实生活
中几乎看不到均衡——市场价格的灵活易变是尽人皆知的,所观察到的过程
只不过被人为地设定为趋于均衡,可为什么永远也达不到均衡呢 不错,市
场参与者必须顺应市场价格,可他们所顺应的也许是一个不断游移的目标,
这样一来,根本就谈不到什么顺应,而经济学的所谓均衡也只不过是天方夜
谭.
均衡观念是公理系统的产物.经济理论的结构类似于逻辑学或数学,它
建立在某些公设的基础之上,所有的结论都经过逻辑推理以公设为前提推导
而来.均衡的非现实性无损于逻辑结构的有效性,但是,如果将假设的均衡
看成现实的模型就会出现严重的失真,正如应用欧氏几何描述三角形内角之
和不等于180度的空间时将会发生的情形.
公理化方法的最高成就是充分竞争理论.尽管这一理论已经有200年的
历史,但至今未被超越,只是分析的方法做了改进.该理论坚信,在某些特
定条件下,无节制地追求私利将自然地导致资源的最佳分配.每一个公司都
在边际成本等于市场价格的水平上进行生产,并且每一个消费者都购买其边
际"效用"等于市场价格的总商品量,这时就达到了均衡点.分析表明,在
供给和需求任何一方的力量都无法左右市场价格的前提下,均衡点将令所有
参与者的利益达到最大值.正是这条论证充任了19世纪自由放任主义政策的
理论基础,它也是时下"市场魔术"崇拜的理论根据.
让我们考查一下充分竞争理论的主要假设.业经清晰表述的假设包括:
完备的知识;同质而可分的产品,足够数量的参与者以使任何单独的参与者
都无法左右市场价格.
完备知识的假设是令人怀疑的,如果认识的对象中包含有主体的参与,
这种认识就不可能称为知识.我在做学生时就觉得这一假设尤其难以接受,
我毫不怀疑古典经济学家正是在我认为无法接受的含义下使用这个假设的,
因为19世纪的思想家们并未像我们今天这样意识到人类知识的局限性.当认
识问题开始揭示出来以后,这种理论的倡导者们转而使用一个更有节制的字
眼:信息.完备的信息成为这一假设的当代表述.①
遗憾的是,这个假设并不足以撑起整个理论结构,为了弥补其不足之处,
当代经济学家们求助于一种巧妙的手法:坚持主张需求和供给曲线应当看作
是既定的.这不是一个公设,相反,他们将自己的主张隐藏于方法论背景之
中,他们争辩道,经济学的任务是研究供求关系而不是供或求的任何一个单
独的方面,需求可能是一个更适合心理学家的课题,供给可能是工程师或管
理科学家的领域,两者均在经济学的视野之外①,所以必须把此两者看作是既
① 乔治 斯蒂格勒:《价格理论》George Stigler,Theory of Price(New York: Macmil-lan,1966).
① L.C.罗宾斯:《论经济科学的本质及其重要性》Lionel C.Robbins,An Essayon the Nature and Significance 
of
Economic Science,3d.ed.(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1984).
定的.
然而,也许我们应该停下来问一下,供给和需求的条件是独立地给定的,
这究竟是指什么 或者,我们可以追问,这些曲线是从哪里来的呢 显然,
在这里已经出现了一个附加的假设,这一假设给自己安上了方法论的面具,
似乎只是一种研究手段上的权宜之计,它假设参与者可以根据其偏好在待选
项之间作出抉择.不言而喻的假设是参与者对自己的偏好和待选的对象皆了
然于心.
我认为,这个假设是站不住脚的.供给和需求曲线的形状不能看作是独
立给定的,因为它们二者都体现了参与者的预期,而供求形势的变化又取决
于参与者自身的预期.
预期的作用在金融市场中表现最明显.买卖决策依据对将来价格的预
期,而将来的价格又反过来受制于当前的买卖决策.在这里,将供给与需求
看成是由独立于市场参与者预期的外部力量所决定的看法,无异于盲人指
路.在商品市场中,这一作用不很明显.在那里,供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
生产,需求则决定于消费,而决定生产和消费总量的价格则不一定是当前的
价格.相反,市场参与者更像是受到未来价格的引导,要么是远期市场的价
格,要么是他们自己的预期价格.无论如何,谈论独立给定的供求曲线都是
不适当的,因为这两个曲线都体现了参与者对未来价格的期望.
市场事件可能影响需求和供给曲线的形状,这一思想被古典经济学派视
为异端.古典经济学认为,需求和供给曲线决定了市场价格,假如它们本身
受到市场的影响,价格将不再是惟一决定的了,价格波动,而不是均衡,将
成为常见的现象.这太糟糕了,经济理论的一切结论都将因此而同现实世界
脱钩.
为了避免这种局面,经济学家引入了将供求曲线视为独立给定的方法论
手段,然而用方法论的手段来粉饰一个经不起推敲的假设,这未免不够光明
正大.为确保公理化体系的完整性,经济理论的假设应当给出确切的说明.
也许,我们将发现经济理论同现实世界的相关性未必胜于非欧几何,但至少
可以由此知道自己的立足点.真实的情况是,我们被方法论的诡计蒙骗了,
教科书中宣讲供,求曲线,仿佛它们具备来自经验的证据,但独立给定的需
求和供给曲线却明显缺乏经验证据的支持.在价格持续变化的市场中,交易
人士都清楚参与者会受到市场行情的极大影响,上涨的价格常常吸引更多的
买主,反之亦然.假如供,求曲线独立于市场价格,自我增强的趋势怎么能
够坚持下去呢 然而,即使是对商品,股票和外汇市场的粗略的一瞥,也足
以确认这种趋势是普遍的而非例外.
充分竞争理论还可以为自己辩解,指出我们在商品和金融市场中观察到
的趋势仅仅是暂时的偏离,它终究将为供求的"基本"力量所消除.值得注
意的是充分竞争理论并没有限定调整的途径,它所分析的只是全部调整发生
后的情况.这一辩解的弱点在于:所谓纠正"投机"过度的"基本"力量是
根本不存在的,而另一种情形,即投机行为改变了假设的供求的基本条件,
倒是完全有可能发生的.
在通常情况下,投机价格的上涨产生两个方向相反的结果,供给增加而
需求减少,暂时的失衡随着时间的流逝得到纠正.但也有例外,在外汇交易
中,由于对国内价格水平的冲击,一次持续的价格变动可能会产生自我加强
的效果.同样的情况也存在于股票市场里,股票的市场表现会对处于困境的
公司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在考查最近的国际贷款史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
过度负债先是增强了债务国的以负债率来衡量的借款能力,可是,当银行要
求还贷时,债务国的清偿能力却突然消失了.一般地说,信贷的扩张和收缩
可以影响债务方的偿付能力和意愿.
这些例外说明了什么 是证实了这个规律还是使公认理论的修改成为必
要 答案取决于它们的发生频率和严重性.如果这里所谈论的是一个孤立的
案例,我们可以将它看成是(需要克服的理论)佯谬,但如果意外事件一个
接着一个,那么值得怀疑的就是理论本身了.
我坚信,这种佯谬在所有发挥着贴现未来的功能的金融市场中都是很典
型的.应该特别注意的有股票市场,外汇市场,银行业以及所有类型的信贷,
微观经济理论也许可以继续对此视而不见,因为存在着只是偶然发生或根本
不发生这种佯谬的广泛的经济领域,但是,如果不考虑这种现象,就不可能
指望理解宏观经济的发展.一个盛行浮动汇率和大规模资本运动的古典经济
学定义的"规范"的因果模式似乎颠倒了,市场发展驾驭供求条件的变化,
而不是相反.
调整过程未能导致均衡,如何看待作出这一结论的经济理论呢 回答
是,它们的推导仍然是有效的,只是脱离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理解现实世
界的要求将迫使人们的视线从臆测的最终结果(均衡)上移开,转向周围生
动的,真实的经济变化.
这就要求我们的思维有一个根本的转变.理解变化的过程比掌握静态的
均衡要困难得多,我们将不得不修正许多有关人类认识能力的先入之见,并
满足于远逊于传统经济学的理论明晰度.
不完备的理解
从实际过程而不是从臆想的均衡出发,我们将发现一些尚未获得应有重
视的问题.这些问题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参与者将他们的决策建立在对所参
与情境的不完备理解之上.有两组相关的问题应予考虑,参与者的不完备理
解和社会科学家的不完备理解,我们必须注意不要将二者混淆起来.
在这一节中我将试着解释参与者的理解所固有的不完备性,在下一节中
我将考察由参与者的不完备理解所引起的对社会科学的诘难.
参与者的不完备理解本身就是一个难以定义的概念,而更大的困难则是
如何应用.我试图将参与者和自然科学家各自的处境作一比较,以期有所澄
清(之所以选择自然科学家,是因为社会科学家们还要面对由参与者的不完
备理解而引起的特殊问题,这些问题将在下一节中讨论).比较的目的是建
立一个标准,据此则参与者的见解可以被称为是不完备的.令人感到棘手的
是,自然科学家的理解也是不完备的,甚至远不是完备的.正如卡尔 波普
尔所证明的①,完备知识的不可企及乃是科学方法的首要原理,科学家们的工
作就是不断检验似真的假说并提出新的假说,如果不是将所有结论看作暂时
的和可改善的,自然科学就不可能达到目前的发展水平,也不可能再取得进
步.尽管自然科学理论本身远非完善,然而由自然科学家所提供的知识形态
却构成了一个标准,据此可以判定参与者的理解是不完备的.
自然科学家的优势在于,同他们打交道的是独立于人的意识的自然现
① 卡尔 波普尔:《科学发现的逻辑》,《猜想与反驳》 Karl R. Popper,The Logic of Scientific Discovery(New
York: Basic Books,1959).and Conjectures and Refutaitions(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nd,1963).
象.自然现象属于一个世界,科学家的陈述属于另一个世界,因此,自然现
象可以充当独立的客观标准,科学则赖此判断其陈述的真理性或有效性.与
事实一致的陈述就是真的,不一致的就是假的,只有确立了同事实的这种一
致性,科学家们的理解才能成为知识.我们不必深究妨碍建立这种一致性的
各种困难,重要的是科学家拥有一个可供使用的客观标准.
与此适成对照的是,参与者的思维对象却不是独立地给定的,它依其本
人的决策而定.作为确定参与者观点的真实性或有效性的标准,它还不够格,
但它又却确实提供了某种标准,一些期望为后来的事件所确认,另一些则没
有.可是确认过程留有遗憾,人们永远也无法肯定,究竟是预期与后来的事
件相一致,还是后来的事件顺应了预期 在此自然科学所强调的思想与事件
之间的分离荡然无存了.
思维发挥了双重功能,一方面,参与者试图理解他们所参与的情境;另
一方面,他们的见解又作为决策的基础影响着事件的进程.这两个功能相互
干扰,其中任何一个都无法获得单独作用时的效果,假如事件的过程独立于
参与者的决策,参与者的见解就能够相当于自然科学家的见解,假如参与者
的决策能够拥有哪怕是权宜之计的知识基础,则行为的结果也可能会更加符
合他们的意图,然而事实是无法改变的,参与者所依据的是不完备的理解,
而事件过程则刻上了这种不完备性的印记.
自然科学中也可能出现研究对象与思维活动缺乏分隔的问题,但在形式
上要和缓得多.最著名的例子是在量子物理学中,观察行为干扰了观察对象,
由此引出了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这一原理在实际上设置了科学家获得知识
的能力的限度.但在自然科学中这类问题只在极限情况下发生,而对参与者
来说这种情形却处于他的思维中心.首先,科学家谨慎地力图不扰动他的研
究对象,而参与者的首要目的却是按照能够令自己满意的方式来塑造所参与
的情境.更重要的是,在量子物理学中干预研究对象的仅仅是观察行为,而
不是有关测不准原理的理论意识.可是就参与者的思维而言,他们自己的思
想形成了与之相关的对象的一部分.自然科学的积极成就局限于那些能够将
思维与事件进行有效分离的领域中,当事件中包含思维参与者时,这个领域
就急剧收缩甚至化为乌有.
社会科学问题
下面考察的是社会科学问题.同样,思考的问题包括两个不同的方面,
一个同研究对象相关,另一个与观察者有关.

………………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前89民运学生领袖基督教牧师张伯笠谈“原谅”

毛泽东和张玉凤的秘闻 (组图) "老革命遇到性问题"

从当代鲁滨逊到忠心的牧羊人——美国丰收华夏基督教会主任牧师张伯笠访谈